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夜为“宵”,所以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。正月十五是中国汉族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,也是道教三元日中的上元之日,故又称上元佳节、上元节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灯节。上元,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。上元节的由来,《岁时杂记》记载说,道教将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,七月十五为中元节,十月十五为下元节,合称“三元”。
道教崇奉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认为天官赐福、地官赦罪、水官解厄。天官大帝圣诞为正月十五日,地官大帝圣诞为七月十五日,水官大帝圣诞为十月十五日。至南北朝时,“三官”与“三元”相结合而为三位天帝,正月十五日便被称为上元节。南宋吴自牧在《梦粱录》中亦说:“正月十五日元夕节,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。”

天官赐福典故
天官大帝,道称“上元九炁赐福天官曜灵元阳大帝紫微帝君总真应见天尊”,隶属玉清境,居宝阙下上元覃恩宫,总主上真自然玉虚皇皇上帝、诸天帝王、上圣大神。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。
据南北朝所出之《因缘经》等所载:“正月十五日,上元宫主一品九气赐福天官紫微大帝,于是日……同下人间,校定罪福也。” 每逢正月十五,即下人间,校定人之罪福,故称“天官赐福”。
据《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》记载:“一切众生,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统摄。”十一月冬至一阳生,正月三阳生,三阳而成乾。乾者,天之用也。正月十五,天炁圆满。天官大帝考较大千世界之内,录籍十方国土之中。天炁主生,天官大帝校录天人,标提功过,届三阳而赐福,合九炁以流辉,所以正月十五上元校录赐福而泽被众生。
正月十五,元宵佳节,亦是天官大帝圣诞。据《洞玄灵宝六斋十直圣纪经》记载,此日为天官大帝出巡,会同地官大帝、水官大帝检校人间罪福之日,最宜献供、焚香、诵经、忏罪,为过去洗濯愆尤,为将来祈祷祥瑞。
乙巳年正月十四,北京药王庙将举行天官赐福法会,祈愿国运昌隆、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,善信家庭和睦、事业有成、灾病不生、五福临门。想合坛参加法会善信可以联系云清道长。想要开年顺遂,工作顺利,学业高升,家庭美满的善信朋友可不能错过此等佳节法坛。
中国古代用“福”这个范畴表示幸福。福字原是祭祀之意,表达人们的祈望和要求。福字的内容,也就是当时人们祈望的幸福,究竟是什么呢?

《尚书 · 洪范》中有个详细解释:“五福: 一曰寿,二曰富,三曰康宁,四曰攸好德,五曰考终命。”而《韩非子 · 解老篇》则直接说:“全寿富贵之谓福。”《礼记 · 祭统》中把幸福的内容更加延伸,说是“福者,备也。备者,百顺之名也,无所不顺者谓之备。”
福神源自福星。所谓福星,即岁星。岁星照临能降福施祥。后来福星逐渐人格化,其中最著名者当为赐福天官。
道教最初主要的道术是祷祝和祭鬼,其道教法规中设立了祭酒和鬼吏。祭酒主要传授老子的《道德经》,鬼吏主管为病人请祷治病。请祷的方法,即是将病人的姓名和服罪的意思,写成文书,一式三份,“其一上之天,著山上,其一埋之地,其一沉之水”。这叫做“三官手书”,祈祷于“三官”。所谓的“三官”,即天官、地官、水官。三官能为人赐福、赦罪、解厄,也就是天官赐福、地官赦罪、水官解厄。道教这种“请祷法”流传深远,甚至朝廷皇室内也沿用此法。1982年5月,河南省登封县一位青年农民在嵩山峻极峰顶石缝中,发现一通唐武则天时的金简,内容是乞求“三官九府”为武则天免罪赐福的。
鉴于此,人们便把天官作为降福的福神来信奉了。
天官赐福,民间便将其视为“福神”。在清代,天官信仰极其广泛,“天官赐福”的年画,可谓多姿多彩。图中天官呈一品大员形象,身穿大红官服,龙袍玉带。手持如意,五绺长须,面容慈祥和蔼,一副雍容华贵的气派。有的画上,天官慈祥地携带着五个童子,五童子手中各捧仙挑、石榴、佛手、春梅和吉庆鲤鱼灯。新年时之所以张贴这种年画,人们就是为了祈求天官赐福长寿。
中国民间“福”的涵义,不单指长寿,富贵,多子多孙,又有发财的意思,所以天官有时成为财神。有的财神像也画成天官形象。清代非常流行“赐福财神”,图中央绘有:天官手执如意坐在元宝上面,头顶绘有金山、银山、花卉,云龙和斗大的一个“福”,下面是聚宝盆,有一童子持“日日生财”旗;两旁为和合二仙及招财仙官、利市仙官。整个画面洋溢着福运和财气,表达了过去人们渴望天官赐福,财神送财的富裕、理想、美好的生活。
总之,福字表示人的长寿健康、安宁福贵、一切顺遂、万事如意。幸福又称福禄、福休、福祚、福祥、福嘏等。自古以来,“福”是人们孜孜以求、极其向往的人生大目标,福神因而应运而生,人们于是虔诚礼拜,希望降福家门,福运绵长。

上元天官宝诰
志心皈命礼。
玄都元阳紫微宫中。
部三十六曹。偕九千万众。
考较大千世界之内,
录籍十方国土之中,
福被万灵。主众生善恶之籍
恩覃三界。致诸仙升降之私。
除无妄之灾。解释宿殃。
脱生死之趣。救拔幽苦,
群生是赖。蠢动咸康。
大悲大愿。大圣大慈,
上元九炁赐福天官。
曜灵元阳大帝紫微帝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