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代天师张继先(1092~1127),字嘉闻,号翛然子。道教尊为“虚靖冲弘悟道真君”“玄风演化天尊”等,是天师道重要宗师之一。《水浒传》第一回“张天师祈禳瘟疫,洪太尉误走妖魔”里能降妖除魔的张天师,历史原型就是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。至5岁尚不能言,人以为哑,一日闻鸡鸣,忽失笑赋诗曰:“灵鸡有五德,冠距不离身,五更大张口,唤醒梦中人”。9岁嗣教,习道法,稍长(宋崇宁三年1104),应诏赴阙,宋徽宗问曰:“卿居龙虎山,曾见龙虎否?”对曰:“居山,虎则常见,今日方睹龙颜”,徽宗大悦,赐宴而出。次年(1105)五月,复应诏入朝,徽宗赐坐,问道法同异,天师回答:“道本无为而无不为。道,体也;法,用也,体用一源,本无同异。若一者无立,二者强名,何异同之有?”其言谈富有道教辩证哲理,深受徽宗赏识。同年七月,徽宗问政,天师婉劝道:“陛下宏建皇极,无偏无党,以苍生为念,天下幸甚。”除了常常进言治国之道,张继先天师常以符法镇灾,以医道救民,深得徽宗器重,亦盛名达于朝野。
出于对天师的赏识和器重,徽宗赐米万余斛,由江东漕臣在龙虎山丈量土地重建上清宫,奠定了龙虎山后来“昼夜常明羽人国”的物质基础。

张继先天师天资聪颖,道教修为深厚,精于符法,通达内丹,在著述中提到: “长生门户谁不爱,只要自己下功夫”,“我身我命与天齐,只得金丹便出迷”,足见其对内丹成仙思想的肯定与认同。《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》中的金丹诗四十八首,与南、北宗的内丹法语多有契合,言及 “坎离相交”、“白雪黄芽”、“虎龙铅汞”,俱为内丹术语。北宋道教雷法大兴,张继先天师内丹有成,从而能够成功地将内丹学说融注于雷法修行之中,是为道教当中的雷法大宗师。虚靖天师为历代修真高道的先伟偶像,其修为登峰造极、雷法撼天动地,为历代大成者的表率。今天的道教雷法研究,须从宗教人类学入手,而张继先天师的雷法成就,则应当是其中的主要研究对象。
虚靖天师认为大道生于天地之前,发用之后,阴阳二气因而分判,天地生成的五行因而奠立,进而四时位焉、万物育焉。万物虽由大道化生,然又以人最得天地间的虚灵之炁,故能以此感通同为道炁化生的天地神明。
虚靖天师以道、法不二,会通禅宗,除继承其家传符箓道法之外,亦兼修内外丹。他认为:“心者,万法之宗,九窍之主,生死之本,善恶之源,与天地而并生,为神明之主宰。”或名“真君”,或名“真常”,或名“真如”。“用之则弥满六虚,废之则莫知其所。大无外,则宇宙在其间,而与太虚同体矣;其小无内,则入秋毫之末,而不可以象求矣。此所谓我之本心,而空劫以前本来之自己也”,勉强名之为“道”、“神”、“心”。
人之所以轮回于三界,出入于生死,乃是由于“一念萌动于内,六识流转于外”。故须“斋戒以神明其德”,“慎言语,节饮食,除垢止念,静心守一,虚无恬淡,寂寞无为,收视返听,和光同尘”,使“一真澄湛,万祸消灭”。
虚靖天师认为饮食衣着之道,当以饱餐为度、适时为宜,而非放任欲望、追求精美,故有的“更思途中殍,皆缘食不足”、“曾知有贫者,冬夏皆皮裂”诗句。虚靖天师除以符籙闻名当世,也与神霄派的王文卿、林灵素、及混元仙派的徐神翁(徐守信)等时相往来、谈玄论道,结合内丹道与雷法、炼度法,并提出自身修道、内炼的心得,作为提撕时人、后学之用。

虚靖天师宝诰
至心皈命礼
白雪丹霄。黄芽曲积。
文章星斗。老君授三五飞步玄机。
玉局箓符。汉祖传正一斩邪秘旨。
维一登名于紫府。
为一掌握于雷霆。
消疵痢于清宁。
灭妖氛于下界。
巍巍荡荡。渺渺玄玄。
度太极登紫微。
聚三华朝五气。
随机格物。咸邪遵承。
祖师三十代天师。
虚靖宏悟妙道张真人。
玄风演化天尊。